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回复: 2

孤篇横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9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中有三个中心意象:哲人、游子、思妇。这三个中心意象中又蕴涵着各自不同的感伤意识。这些共同构成了《春江花月夜》独到的艺术特色,并形成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代诗人张若虚传世之作《春江花月夜》,以“月”为脉络,衬之以盛春、大江、繁花、静夜四景,从“海上明月”共潮水冉冉而升为始,继而状以月下之景:川流不息的江水,杂英乱生的芳甸,流霜飞霰的花林,白沙点点的沙汀??这些物象无不映着皎洁的月辉??然后笔锋转向江畔望月之人、扁舟中的游子、高楼上的思妇,最后以“落月摇情”收笔。在月升、月高、月斜、月落的时空序列中,诗人塑造意象凡二十余种,“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1如此纷繁复杂的意象序列,诗人竟能于短短的三十六句中以一月贯之,使之有条不紊、主次互见,足见其整体审美观照能力、诗艺境界之高。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因情造文,使物象情化,情文互生,达到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艺术境界.   《春江花月夜》的前十六句,正是刻画了这样一个站在江畔沉思生命意义并感叹伤逝的“哲人”的意象。然而诗人并不急于开门见山地将“他”凸显出来,而是用墨如泼,先写月出江潮,江流映月,芳甸绕江,花林春红如霰,江天皎皎等一系列静谧、幽深、唯美之景。诗中的“月”,共潮而升,随波而动,仿若与江潮有着依依之情;而“江流宛转绕芳甸”一句,则“流能绕有花之甸,水何其有情?”○2“空里流霜”一句,正是写春夜不寒,江流静、幻``````这一切,直写到“皎皎孤月”都是极尽情致的。万物何以含情?王国维说:“有情之境,万物皆著我之色彩。”○3因为有人观景,故而景物含情??这样,一个江畔望月沉思者便被自然地引出来。诗人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他利用物象的描摹,引出“象外之象”的“人象”却能作到自然、妥帖,不露雕琢痕迹??这正是诗人惨淡经营的结果。而“空里流霜不觉飞”的“不觉”与“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孤,暗示着此时、此地、此人正是孤寂而又娴静的。    全诗第十七、十八两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后文的开端。整个后半部分诗句,既是属于游子的,也是属于思妇的。流泻的月光中,既有“少妇今春意”,又有“良人昨夜情”;鱼雁传书中,既寄托着游子“归思欲沾襟”的愁绪,也寄托着思妇“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情怀。一句“江水流春去欲尽”,又道出了他们感叹韶华易老、理想之路却“道阻且长”的无奈。但愁归愁,这种蒙着月光的愁,是属于“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一类的.张若虚正是移情于月,于江流,于一切之意象,才使两个中心意象栩栩如生,令人读之顿生怜悯之心;也正是他能与其审美对象??各种意象,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才能够使人避免浸入哀伤不能自拔。整首诗的感情也是如此:愁,却不致愤激怨悱。    全诗以“落月摇情满江树”收笔。一个“落”字,似乎能把思妇、游子胸中的愁绪拂去,但是,一个“情”字却重新浮出水面,始终萦绕在其胸中。此种于细微处跌宕起伏的笔法,令人拍案叫绝。真是著一“情”字,境界全出矣!将张若虚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境界展示无遗。

发表于 2004-9-19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别说了,我语文还重修来

真是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22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垃圾!母语也重修。请问楼上的是中国人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