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资料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几年来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2000余万农民“下岗”。对2000余万农民“下岗”这个数据,有人认为这还是一个保守的说法。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大搞开发区,最高峰时开发区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的耕地数量为1000万亩以上,人为征占为500万亩,按人均2亩耕地计算,13年间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起码达6500万人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失地农民的系数就更高。由此可以推断,从1990年至今制造的失地农民已经远远超过2000万人次。
从某种角度上说,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加,也是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目前大多失地农民都是属于没文化、没资金、没技能的弱势群体,往往被排挤在现代工业大门之外,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2000余万农民“下岗”
有关资料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几年来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2000余万农民“下岗”。对2000余万农民“下岗”这个数据,有人认为这还是一个保守的说法。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大搞开发区,最高峰时开发区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的耕地数量为1000万亩以上,人为征占为500万亩,按人均2亩耕地计算,13年间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起码达6500万人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失地农民的系数就更高。因此,由此可以推断,从1990年至今制造的失地农民已经远远超过2000万人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供的数据表明,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其中70%以上是征地,这就意味着至少有2276万亩耕地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变成了国家所有。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这意味着失地农民的队伍还将继续庞大。
“圈地运动”的四大误区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早期,国家对失地农民采取就业安置,安排农民在国有企业里上班,使失地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而后期采取了货币安置方式,一次性补偿,一些失地农民拿着一点少得可怜的补偿费坐吃山空,这种“一脚蹬”的做法因此遗留了许多社会问题。
就此,瑞安市农办副主任陈建光分析说,目前各地在征用地过程中存在不少操作方面的误区,根据他对瑞安失地农民实际调查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没有将失地农民纳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失地农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考虑的是今天能分到多少钱,很少考虑今后的出路问题,因此也没有一个村将土地征用款用于解决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二, 缺乏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因征地从农业转产后,主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素质低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部分农民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一些农民分到土地征用款后,很快就花光,他们中一部分人将成为没有土地、没有资金、没有生活保障的“流民”。目前瑞安征地典型村约有20%的劳动力待业在家。
第三, 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由于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使村集体有土地、有资金,但不知如何去发展,怎样壮大集体经济,集体资产难以得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村干部素质差,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集体资产严重流失,或个别村干部腐败吃光用光,造成群众对干部不放心不信任,农民要求分发现金的要求更加强烈。
第四, 留用地使用不规范。从1992年开始,瑞安开始实行留用地政策,按10—20%的比例向土地被征用的村返回建设留用地,主要用于村发展二、三产业,以实现失地农民的当地就业。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村没有按规定利用留用地政策来发展二、三产业,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大多数村的返回地以宅基地的形式分配到户,部分农民又将分到手的宅基地转卖出去,这虽然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但不能效地解决他们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本贴已被 HANDSOME陈 于 2003-9-3 17:53:54 修改过][/COLOR][/AL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