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7|回复: 0

以农民的眼光看凤阳(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1 00: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处于淮河流域的凤阳(明初前称濠州,钟离),与究其文化特征,首先需要了解凤阳的地理坏境。

    凤阳位于淮河下游,从当代中国自然资源的划分来看,淮河以南成南方地区,以北称北方地区;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多雨带,以北少雨带;以南淡水资源丰富,以北匮乏。凤阳,位于“黄河、长江北南两大文明的怀抱内”,既不在南,也不在北;既不靠大海,也非中原地区。

    凤阳一带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人类文化遗存。约六千年前,又出现了大汶口文化。大禹治水时,更有一段与涂山氏相爱的传说,“(禹)娶于涂山,辛毛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复士功”(《尚书·益谡》)“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史记·夏本纪》)。总之,此可看作中原文化与淮夷文化的结晶。公元前473年至公元前223年,凤阳辖于楚,楚文化对凤阳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具有易民族利益为至上的心理,“南宋时期抗金、抗蒙”;尚武,《凤阳新书》卷四云:凤阳县“清洛乡民习近寿州,联与永丰(乡),俗尚武而少赣”等。唐宋时期的凤阳,道家文化活跃,在《汉书·文艺志》中,载《庄子》书52篇,其中有两篇发生在濠梁(凤阳):一曰《濠梁观鱼》,一曰《庄周梦蝶》。康熙三年,临淮知县命开元寺僧振淮重建,邑庠先黄烈有《重修南华楼记》,今唯有明人撰《南华楼碑记》残石两块。

    大移民后的凤阳文化可以看作是雅文化的进入与消长、俗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两种文化的循序替换过程。如凤画艺术的遗失。

    凤阳县教育事业在唐代以前无法查证。明朝时,县境内有府学、县学、乡学和社学。洪武八年置中都国子学;洪武十一年建县学;1403到1424年建社学,1522至1566年设“独山书院”。清朝时,临淮设“凤临书院”,乾隆年间府城内设“淮南书院”(今凤阳师范学院前身的一部分)。自唐到清,村镇上办蒙学、私塾的很多。

    在府学、乡学和书院中,除“四书”、“五经”、“经义策论”、诗赋外,尚有“教条”、“圣谕”等。在蒙学、私塾中,多以识字为主,或讲解“经”、“书”,习作八股诗文。

    元至正四年(1344),濠州钟离一带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瘟疫,民间流传元末瘟疫流行,红头苍蝇四处乱飞,飞到哪里哪里就会死人。660年前的人类,面对这种疾病毫无办法,绝户、绝村的事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在解放前。凤阳县没有一处卫生机构,没有一张病床。

    1915年,凤阳县官僚资本家陈子衡为首,集资在临淮镇兴建了“淮上火柴公司”,不久配为套修建的“光华电灯公司占地仅一百多平方米,始为三十千瓦,白天不发电亦不对外供电。1930年国民党设置一百马力柴油机发电组。至今,凤阳县依旧以农为主。

    当代著名艺术大师常州人刘海粟诗曰:少年愁听凤阳歌,同我神州苦难多,车过临淮驰望眼,风讨搬蕾漫长河。(其称六百多年前祖先为凤阳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