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志与人生
阅尽人间翰墨,扑眼而来的仿佛皆是对人类生命意志不可磨灭的颂歌。从古希腊神话中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到苏格兰民间故事中百折不挠的布鲁土国王;从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与沙漠抗争的旅客,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同风浪搏斗的老人;从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讴歌,到王令"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吟咏;从"头悬梁,锥刺股"的史载,到"铁棒磨成针"的口传,古今中外,一条红线贯穿,歌颂意志,张扬意志,激励意志。这不奇怪,意志是人内在的生命追求,人生是生命追求的外部表现,没有意志,生命就不可能发展,人生就无法延伸。人生有许多障碍,人生是追求亦是斗争,生命意志是人生最内在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没有意志的人生将无法想象。所以,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的人们总是竭尽全力歌颂意志,赞美意志,即便是人生的悲剧,只要其中包含着永不回头的生命意志;如普罗米修斯之不向宙斯屈服而被缚于高加索山悬崖,日日遭受兀鹰啄食肝脏之苦,直至被打入幽暗的深渊,亦会受到真挚的颂扬。
然而在佛家看来,世人对生命意志所表现出的审美倾向,不过是对人生无明时表现入佛家的大智大慧,却是觉悟到人生之所以苦海无边,众生之所以焦虑、烦恼、痛苦不已,人世间之所以充满搏杀、罪恶、尔虞我诈,原因就在于人具有冲动不已的生命意志。
佛家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其中贪、嗔、痴是这众多烦恼中的劣祸之根。贪是对外物的贪恋、欲求,也就是攫取和占有某种目标的意欲,是生命意志满足自我生命需求的表现。嗔是易怒、好斗的情绪,是生命意志的冲动受到阻遏,却又急不可耐地推行自我意志,强调自我价值、倾泄自我欲望的表现。痴则是执迷不悟,只知贪恋求取而执著不退,这是生命意志不能自抑的表现。诸行本是无常,没有值得贪恋执著的终极价值;诸法本是无我,没有值得汲汲张扬的自我;人生本应随缘,没有矢志不折的轨道。但世俗中人往往是在生命意志的支配下,心存贪、嗔、痴等无明妄念,对人间种种虚幻的目标展开热烈的追求,虽屡屡成空而不知醒悟回头,并为满足个人欲念之需而相互冲突,造成人生的焦虑、忧患、烦恼和痛苦。因此,生命意志之于人生的痛苦,实在是难辞其咎。
那么,满足了生命意志的需求,满足了种种的欲望:是否就能去除烦恼,获得人生的幸福呢?佛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佛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思想中,就指明了人的心理、人的思想、人的情绪、人的欲望和作为欲望对象的外界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无常存在。因而一方面欲望是无止境的,此息彼生,此消彼长,永无餍足,即使有所实现,有所满足,那也只是一时一事的实现和满足,没有实在的意义。另一方面,欲求的目标是虚幻不实,变动无常的,不可能给人以不变的印象和永远的满足。所以,只要有生命意志的躁动,人生的烦恼和痛苦就无法消泯。以第一章中所提到的国王的烦恼为例,据佛家的眼光看,那正是生命意欲的无限冲动与现实满足的有限所造成的的生命停滞感。可以相信,国王的生命意志有过辉煌的实现,他当上了国王,登上了他那个王国权力的顶峰,他的种种欲望,较之他的臣民能够获得更大更充分的满足。在某一段时期,国王一定产生过极大的欢乐和满足感。问题在于,渐渐地,国王失去了欢乐,虽然环境依然,富贵依然,享受依然。习以为常的生活和满足使他感觉麻木,乃至厌倦,一切的人间富贵和享乐,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提不起兴趣。但这并不表明国王没了生命意志的冲动,没了生活的欲求,如果真是如此,他就不会有痛苦和烦恼。相反,恰恰是他意欲甚旺,但现实环境不能提供给他新的满足,他才会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感到厌倦,以致听到劳苦困顿的农夫穷开心地唱几句小调、他也会感到好奇、新鲜,以为穿上农夫的破布衫就能找到快乐。
在"烦恼的国王"这个寓言故事里,寄寓着人类的悲剧,寄寓着生命意欲之于人生的悲剧。在佛家看来,因为无明而有趋向世俗的意志再进而有人的生命形成和形式",因此,意志的勃郁不宁和欲望的无休无止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的意欲必须在社会、在人生中表现和满足,但社会和人生却并不具备获得这种表现和满足的充分条件,这便是意志的悲剧,欲望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人生的悲剧。
对意欲之于人生的悲剧意义,我们可以从发挥了佛教意志论和人生苦难思想的叔本华那里获得进一兵的认识。叔本华认为,对于人生来说,所谓幸福,是意志达到它的目的的状况,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抑则是痛苦或缺陷。因此,人生的幸福是暂时的,痛苦是经常的。这是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后目的,人的欲望没完没了,这种生命意志的本质决定了痛苦和缺陷是人生的本质。而幸福则是幻觉,即以为在生活中找到了其实根本不可能实际拥有的东西,以为自身不断产生的欲望有了持久的满足。意欲的无法彻底满足,这是意欲之于人生悲剧意义的第一方面",也是最基本的方面。另一个万而是,如果人因为愿望的一时满足而不再追求,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这时,人的存在和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地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是人的两种最后成分。"(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54、518页)
人生是悲惨的,不仅因为人生受痛苦和无聊的任意抛掷,而且还因为人生要受个体化原理支配。叔本华认为,;当意志决定人生时,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自私自利是人们普遍约行为准则。因此,人生犹如战场,社会就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彼此压迫的场所。憎恶、仇恨、暴力和罪恶就充斥整个世界,所以,历史是永无终极的一连串的谋杀、劫夺、阴谋和欺骗。
对于造成世界的灾难、社会的罪恶、人生的痛苦的根本原因,不少先觉者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过多种解释。如基督教的原罪论,以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受蛇诱惑,违背上帝禁令偷吃禁果而获罪被逐的故事,把人生苦难和社会罪恶,看成受原罪影响命定和上帝意志的表现。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人天生性恶,彼此如狼对狼一样展开生存竞争而导致社会和人生的不幸。马克思以阶级分析为依据,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痛苦是由于遭受少数人剥削压迫的结果。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则把痛苦看成是人本能受到的压抑。其实,各种对人生苦难和社会罪恶原因的探究虽然或在锲入点上有所差异,或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或在功利目标和社会立场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讲都离不开以人类的需求和满足这对矛盾做基础,离不开意欲和意欲的冲突、意欲和环境的冲突这一基本现实。因此,佛家和叔本华从意志论出发看待人生和社会的痛苦,不能不说是对人性、人生和社会有相当深切的体会和把握。古往今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爱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正是一种意志常受阻碍,欲望难以满足,希望总是落空的无奈。在人生中、人人都憧憬着一些美好的目标,然而只属于某一个人的目标却几乎没有;在通往任何一种美好目标的道路上,都拥挤着成千上万的渴求者,拥挤着成于上万的个人意志和欲望。于是,意志和意志之间就难免碰撞,人与人之间就难免竞争,人生中就有了成功者与失败者,而失败者总是绝大多数。笔者记得曾读过一篇题目大概叫"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报告文学,其中讲西北地区的孩子们,无论家庭环境怎样,具体条件如何,为了有一份像样的工作,为了求得在社会上有出息,为了挣一个美好的前程,都倾全力于高考。争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孩子们准备高考的过程完全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意志的较量过程,"头悬梁,锥刺股"似的拼搏精神十分普遍,有人家境极贫,一日只能得一餐,但却要坚持苦读到深夜。有人智力本弱,却以笨鸟先飞为勉励,一日当成两日用。因而,有人在紧张的复习期间便疾病缠身,形销骨蚀,难以为继;有人在最后冲刺的高考场上突然昏厥,功亏一篑;最后闯过独木桥,挤进大学圣殿的,总是少数幸运者。而绝大多数的失败者,便不得不在心灵上蒙上失败的阴影,或在家长逼迫下投入准备下一届高考的马拉松式的痛苦复习中,或无可奈何地承认失败,另觅出路,个别人甚至不堪失败的打击和家庭的压力而自杀。似此类因生命意志遭受挫折、因人生希望落空和难而产生的痛苦、烦恼和不幸,在社会生活中实在是太多太多,这就是意志难以实现、欲望难以满足的痛苦;是"十之八九不如意"的人生常态。
有时候,人生的痛苦也不一定是直接缘于强烈的欲求,而是缘于受到他人意志的逼迫。笔者听一些吃机关饭的朋友讲,他们心中时常感到很窝火,不适应机关作风。有一位朋友,刚出校门不久,分到某大机关从事秘书工作。他一向自恃才高,笔下功夫过硬,发表过文章,还得过奖。谁知他写的报告、起草的文件和工作总结之类,却总是被他的顶头上司,一位处长挑漏眼,不是观点有问题,就是文字不妥当,每每返工,烦恼不堪。对于这位朋友的苦恼,我们常以没有工作经验,还不适应机关工作相劝慰,其实追根究底,这位朋友之所以有苦恼产生,还是在于他内心所具有的维护自我价值的生命意志。机关是一个照章办事的地方,是一种体现政策意志和领导意志的地方,下级办事人员的个人意志在这里只能偃旗息鼓,不得张扬。处长删改下级工作人员的文字,挑下级工作人员工作成果的缺陷,不过是为了尽可能地在循规蹈矩的机关工作中显露一点有限的个人意志,其对象当然只能是下级。因而作为下级,如果时时不忘自己的价值,不磨平个人意志,总以为上司平庸,就不能不感到痛苦,感到他人意志的逼迫而呆不下去。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意志受挫,欲望受阻的痛苦与烦恼之外,无所事事的空虚和无聊也极为普遍。在18、19世纪的俄国,曾经产生过一类被称为"多余人"的人。这类人一般都是出身贵族,他们风流成性,周旋于上流社会,终日寻欢作乐。但久而久之,他们对这种贵族生活方式感到厌倦,但又不知道该怎洋追寻新的生活,因而困惑迷茫,被空虚和无聊所折磨。普希金的著名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男主人公粤涅金,就是一个"多余人"的例子。他厌倦了贵族的饮食歌舞、飞鹰走犬、寻花问柳的享乐生活,对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以致于轻率地拒绝了美丽而又纯洁的贵族小姐达吉娅娜的爱情,在空虚和无聊中出外周游了一段时日,又转回来跪倒在已经成为公爵夫人的达吉娅娜的脚下,向她求爱。奥涅金的因空虚和无聊而产生的精神痛苦,其实并不是生命意志和人生欲望达到了终极实现后而伴生的心理状况,而是一种暂时获得满足后又未能寻觅到新的意志目标和欲望对象的结果;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即长期地从事一种单一不变的工作,便会感到乏味,感到空虚和无聊,即便那种工作曾经是自己梦寐以求,历经努力之后才得来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会感到一时的满足,但进取的空间已经不大,意志和欲望被迫在一个熟悉的狭小笼子里打转,没有新的生活内容附丽,感觉到的就只能是空虚和无聊。
意欲的不满足是人生的痛苦,意欲的满足亦是人生的痛苦,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生怪圈,有人能够走出这个怪圈,有人不能走出这个怪圈,关键是看遵循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前行。
出处:南海海上观音网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