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回复: 0

[转帖]关于海子的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7 2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孤独的旅行,诗人穿越于过去与未来的建筑之间,已有的和幻想的一一经历。全诗是一部个人的史诗,始终直接抒写"我"以及对自己而言的你。因而它的结构是经纬的,而飞行表现为二元一组的不同参差结合与散开。
  这个个体生命从一开始就宣称:"从我诗歌的石窟看来,/屋宇便是真理。"这是一个诗歌的弯顶,这个弯顶的支柱有血肉之躯,所以诗歌在建筑物和圣徒传合为一的象征体系中构造。在进展中《飞行》是富于节奏感的,而《屋宇》则一步步开展,一直而上。
  在这条建筑的线条中,有建筑的物质,木石,金属,玻璃,人类的房子梯子和天窗,森林和遗址。
  在圣徒的线条中,有但丁、星相家、历史女儿、克尔凯郭尔、众多的诗人与众多的工匠、巴黎战士和艺术家。
  这两个线条在诗中是行进的,交替出现的,而且互为背景互为影子,这是纵向的,表现了诗歌是人类精神建筑的弯顶这一主题。
  在屋宇的铺述之中主要彰显的是它的精神位置,用的是象征的写法,然而也是直接的。而另一个方面,屋宇的建筑显示了一种人类技艺之美,朴实,自然,存在富于感情的技艺之美。圣徒也同样是两类的,追求真理的人类反叛者,大哲学家、大诗人,还有把生活视为艺术的劳动创造者,他们分别建立了人类精神的和物质的天堂,这种铸造就是今天的诗歌。所以诗人本人最后的生命也是用来建造诗歌石窟的,这是投身未来的创造:
  "我便在这里焚毁着
  抱起凛冽的海口直到将我喝干
  吮吸出鲜红干旱和赤裸的石窟"
  屋宇是一个理想的空间:明天。历史和命运在这里温故而知新,屋宇也是伟大的创造和伟大的压迫之间已铸造的烈火与青铜的艺术。因而诗人在此感叹:这些建筑者是怎样真实的人呢!我们怎样把他们活生生的躯体从建筑中分离出来呢?
  在屋宇的主体建筑中,横向交错出现多种现实。美丽瞬间的消失与漫长的历史铸造,死者巨大的空旷和个人新生的幻想,繁华的建筑和衰败的遗址,战争与和平,悲剧与喜剧。这些于回忆与幻想之中蓦然回首出现的历史,吸引着阳光下诗人黯然的双眼。这无人的殿堂令人感动,令人神密,巨大的时间之流在此冲刷着所以的灵魂。
  在主体建筑与多种现实之间,最大的价值在于生于死是生命的两种形态,都是起点,望穿时空的道路也只有一条,诗从死亡的黑暗走入朝霞四射的屋宇,最后依然是青春生命的乐章。一代代人生不断筑成屋宇--旅人的心脏,远方的家乡,自由、永恒、母性与爱情皆在其中,这平凡而伟大的感情就是:
  "于是屋宇里的人们跑出来不停地劳作。
  空屋里亮着灯
  那是我的灵魂"
  "越过屋宇",将预言弃在身后,飞行又开始了,唯有超越死亡,生命才是最后的战胜者,这是宇宙金属的声音:
  "不惧死亡者
  必为生命所战胜"

  《飞行》与《屋宇》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历程:
  "只有在屋宇的筑造当中
  巨大的日轮在我们的光里呈现
  这才是我们获得的:今天
  这人类所产生的都会消失
  那产生了的,儿女们仍要一一经历"
  在这里,时间作为一种道路,它对存在的造型是巨大的,几乎是上帝在造物,人是生活在其中的英雄,诗人是要用生命之斧劈开时间的,这是一条血路。
  所以在飞行和屋宇的巨大气象中,所歌唱的乃是人之博大生命。这就是一禾所崇尚的、有时也还可以称为哲学的:性灵本体论,一禾这样理解"博大生命":
  "所谓博大生命或伟大生命是指那些说出了大文化风格中主导精神的导师的总和。他们相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是生存在大文化风格时间和命运中的,这个时间是与今天共时的,因此不同于十年一代,百年一纪的物理时间,也不同于\'时代\'性的,以盛衰我标志的历史时间中,他们也就如克尔凯戈尔所说不仅有时代意义,而且回复了纯粹个人的伟大价值,或如波普所说,这就冲破了历史决定论的时间限制,在斯宾格勒和汤因比首创的大历史观的文化哲学体系中,他们指出,这一文化风格时间或命运时间跨越了很多世纪,从而人类是生活在第三文明中,这一大时间观的单位跨度大约在一、二千年左右。我们所说的\'现代文明\',是一个相当暧昧含糊的称号,在时间范畴里,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处于第三文明末端:挽歌,诸神的黄昏,死亡的时间里,也处于第四代文明的起始:"新诗、鲜霞和生机的时间"
  ×××
  在这两首诗的建造上,都有着叙述与抒情复杂而完美的和谐,它们始终有二个声部的和声,时间独立,时间互相渗透、表现,它的复调与乱章表现于时间的延续中不断交叉出现各种衍生的双重变奏,体现了坚持前进与增加深度、广度、力度之间心理压力、和精神空间的张力。这是它完美而且大气象的基本保证。
  海子说一禾的诗总是"长风千里"的,我的感觉是它总象一幅大壁画,并且以洪水和波浪的方式与速度一泻千里,雄伟而壮观。他总是保持着一个人的动态,这样也就保证了歌唱时的高亢以及叙述的激情。
  在语言上,它连续出现的意象,并不仅是字面意义的派生组合,更是因为一个意象需要同另一个同样精美,强烈程度的意象并立。这样虽然它们并没有在意义和形象上相类似,但正为意象的似乎不是自己,而仅仅以一种无为的词语方式穿梭流动,就形成了一种逃离自己的自由,因而流动彰示了时间的跨度,全诗的多重交响,意象的忽生忽灭,就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有巨大的运行的活力的,这一点与目前当代诗中仅仅寻求相异的令人惊奇的意象组合排列,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表现,前者是富有创造而后者仅仅是独创。
  一禾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诗的思维是\'下一个\'(观念、思想、印象、意象等)得以流入,它并不着力于把\'一个\'说透,说出讨论,而是在不断运动中呈现出活力,从而使一首诗以它的自律性有别于其它人类的创作。"
  必须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一禾的诗是"感应--歌咏"的方式,与海子"事实--陈述"的不同。为寻求下一个意象,依靠的决不是技艺,而是心力。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禾在创造语言。这已经不是一个诗歌打破语言规则的简单问题,而是语言脱离了字面而自我表现,这是借助于情景的一种极度超越。而且与语言脱离字面后仅仅变成声音、图样、按约定俗成自动寻找伙伴的杂乱的语言实验相比,是一种反向的、积极的、创造的而且却非虚有的诗歌方式与诗歌思维。
  我们看《屋宇》中"桥"这个意象,从"迁移者的大桥"到"长风鼓荡的桥梁"到"这桥也是旅人的屋宇。/这桥也就是我们的心脏",桥已完全脱离了它本身的意义和可以有的象征联想,而且本身的相貌也没有意义了,或者说在意象的连接上已经没有原来的基础可言。这个字成了一个空的,然而却以最大的内涵,以及最大的优美容纳了它的意义,内心世界的空间感,正是这种直接和超越,出现的表达中得到的扩张,这个世界已全然不能还原为原生态了。
  布莱克说:"有一种能力可以造就一个诗人,想像,神的视力,一禾的诗是纯粹的、完全的想像,它的精神创造力是神性的,大生命的,一禾看到了一个大时代,而且以他的诗歌提前铸造了它的弯顶,演示了它的速度,这无可鉴定地,他是大时代上的诗人。
  最后需要再次谈到这一点:把抒情和史诗结合的契机在于,意象于逃离自身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律性,而这个自律性本身正是生命结构的映射,这时的自由写作不是一个技艺的问题而是一个创造的、生命消散的过程,是真实的创造,一禾的诗歌、哲学还有他短暂的一生,都明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我们目前时间之中,这是多么无畏的证明。
  所有的片断都有自身的光明,并于互相的照耀中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浑然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或者精神的历程,而这个历程之所以大是因为它就是宇宙本身。
  宇宙和光明是无限大的,无数和无限的生命投入自己成为不尽的源泉。一禾说:"诗是生命律动的损耗,也是它的感情……诗已是我生命的律动的损耗,但还未能深如它的感情。"
  啊,大生命!?
  Z:F1990。清明前
  邹静之
  正午的黑暗

  5月31日下午,象往常一样,我在房间里看书,总听见门轻轻地响着,象是有人来,出去看过几次,没有,那声音太象一禾静静地走过来了,他总是这样,轻轻地推门,轻轻地坐下,轻轻地说话,做着一些简单的手势,他的目光慢慢地渗透你,带你去他的《大海》。
  整个下午,总是觉得他在走进来,盼着他走进来。
  得知他病倒是在5月15日的晚上,走进那座熟悉的院门敲过门后,出来开门的不是常见的那位保姆,是一禾的姐姐:"一禾住院了,情况很不好。"随后,她讲着一禾在13日晚上的情况。我听着,只是不断重复着一句话:"前几天晚上他还在我家。"这是强加给我们的一个事实,听完后,我感觉到我的血似乎慢慢流尽,情绪坏极了。
  青年诗人海子去世后,一禾更经常地来我这儿,他的悲伤无法掩饰,他不断地谈着海子的往事,亲人般地为海子的丧事奔忙着,得到海子死讯的那天,我恰恰收到了《草原》杂志,那上面发表了我代约的海子最后完成的几首短抒情诗,人去诗在,更添一番悲愁,晚上到一禾那里,相对无言时,深觉他的周围已被哀愁布满。
  "我的那本诗集暂时不出了,要千方百计把海子的诗集出出来"。我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我相信每一个诗人,都知道这话的分量,那些日子,他无法睡着,他说:"总觉得海子没有死"。
  从山海关办完海子的丧事回来,他风尘仆仆地走进我家,身上头上落满尘土,他细细地讲着经过,他的倦意与悲伤是那样的重,他神圣的情意光辉,使我感动。
  在处理了海子的大部分遗稿后,我和一禾参加了几位诗人的集合,他不断地喝酒,几乎不吃饭菜,怕他醉时,已经劝不住了,夜里送他会甘家口的新家时,他说:"我要这样,海子死后我太沉重了,我要把这些吐出去。"
  海子死了,一禾用友情和艺术家的良知,完成着他的人格,海子的死及丧事,遗稿的处理,使一禾加快地走向5月31日。
  在写这些文字时,我反复放喜多郎超然的孤独音乐,听这些乐章我能看到一禾在对面看着我,他的话语在耳边萦绕。与一禾相识,最初的惊异是他可以把新旧约的原文背出来,他能够精辟地说出自己的理论,尤善谈对长诗结构的设想,他善辩但觉无霸气,一禾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写作和看书上边,每次去看他,他总是在那张桌子前,无一例外地在写。他的学问如一座很结实的台幕,我感觉到他拼着性命在台基上立着什么,他完成了4000余行的长诗《大海》,及上万行长短不一的抒情诗,他应了自己的那句话:"象诗一样活着。"
  5月16日,刘湛秋、唐晓波、麦琪和我在天坛医院的走廊,不断地寻问着一禾可能的结果,我走进病房,一禾平静地躺在床上,一种宁静从床上浮升起来,他是那样的平和,松弛,象海最静的时候,我在心里呼唤他,没有回声。
  6月1日上午,西川打来电话,当"坏消息"这三个字刚一说出,我知道,一禾走了,他走了。
  当我穿着一件黑色的衣衫把这些文字写完时,夜在衣衫的外面重重地包围了我,原本就有的孤独,此刻更深。

  韩东
  海子。行动
  (《选自第二次背叛》)

  海子自杀后,第三代诗歌内部议论纷纷。死亡及其方式使海子的面孔变得深奥。不论他的本意如何,这次死亡在具体的时空内无可避免地成了一个象征。正象有人指出的那样: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还没有自杀的呢!海子是第一人。言下之意,海子死得其所、恰到好处、正是时候。他们为此欣喜若狂,第三代诗歌运动也似乎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这里,除了头脑简单的认同(西方现代主义运动)外,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第三代诗人对行动的渴望。自杀是行动最极端的形式,它理应受到行动主义者们的推崇。
  我曾讲过第三代诗歌的共性特征:实验。实验就其反证本质而言就是对传统诗歌概念的背叛。到了极至,甚至否定诗必须由语言材料构成。纸笔也纯属多此一举或者可有可无。诗至此可以是身体的艺术、行动的艺术。为了和日常生活区别开来,行动主义者一直在寻求超凡脱俗的行动。他们酗酒、打架、玩女人、四处流浪、培养怪僻,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诗人。最终他们发现自己非但不能免俗,而且境况越发糟糕。现在,只有死亡没有一试了。海子之死对于他们自我的确立的意义不言自明。但这些和海子本人毕竟无关。
  海子之死只能是诗人悲惨处境和内心冲突的一个证明。外面不能从他的死亡去追溯他的诗歌,而只能从他的诗歌中去发现使他赴死的秘密。如果说海子是为了诗歌而死的,那一定说明他的创造力已面临绝境。死是一个解脱,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升华。
  写不出诗来就应该一死吗?如果有人象我们证明了这一点,诗歌的事业就是值得我们付出全部生命的。关于海子之死的猜测永远得不到证实,无论是行动意义上的还是诗歌意义上的。但就我读到他的那些极为优秀的作品而言,我坚持认为海子是一个写不出诗来就宁愿一死的人。虽然这很可能不是这次死亡的具体原因。

  陈东东
  丧失了歌唱和倾听
  --悼海子、骆一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